近日,世博高新醫(yī)院神經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72歲的腦動脈瘤患者杜阿姨實施血流導向密網支架置入術,再一次展現了世博高新醫(yī)院在神經外科領域的精湛醫(yī)術與責任擔當。
杜阿姨入院前11天曾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惡心、嘔吐、胸悶等癥狀,于當地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后癥狀緩解。入院后,經腦血管造影檢查發(fā)現右側頸內動脈交通段動脈瘤,患者雖無頭痛、頭暈等嚴重不適,但腦動脈瘤如同腦內“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手術治療刻不容緩。
世博高新醫(yī)院神經外科團隊通過綜合評估,為杜阿姨制定了手術方案。采用右股動脈 Seldinger 技術穿刺,依次置入導絲、導管。術中,在超滑泥鰍導絲引導下,精準將顱內支撐導管和中間導管送入右側頸內動脈交通段動脈瘤部位,用微導絲攜支架微導管送至指定位置,釋放血流導向密網支架,造影顯示支架貼壁良好,動脈瘤內血流改變,遠端血流通暢 ,最后行右側工作位及標準正側位造影,確認動脈瘤動脈通暢。術后杜阿姨神志清楚、言語流利、四肢自主活動,安全返病房,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動脈瘤相關科普
什么是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不是腫瘤,卻比腫瘤還要兇險,它是指腦動脈局限性、病理性擴張,情況類似于汽車輪胎薄弱處慢慢鼓出來的小泡。在一定的壓力下,顱內血管壁局部的薄弱點會增長、變大,從而形成腦子里的“不定時炸彈”,一旦該動脈瘤破裂,將會導致腦出血,死殘率高。
顱內動脈瘤的常見癥狀
小而未破裂的動脈瘤一般無癥狀,因此很難診斷;顱內動脈瘤最常見臨床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會感到突發(fā)劇烈頭痛、面色蒼白、出虛汗、意識障礙、偏癱、失語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昏迷和呼吸停止;巨大動脈瘤常產生壓迫癥狀,可能出現偏癱、動眼神經麻痹及梗阻性腦積水。
如何早期診斷顱內動脈瘤?
一般需要進行腦血管方面的檢查,隨著神經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像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檢查就可以發(fā)現大部分顱內動脈瘤,然后對于CTA或MRA無法明確的顱內動脈瘤,仍需進一步完善全腦血管造影(DSA)檢查,腦血管造影檢查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
什么是腦血管造影(DSA)?
腦血管造影(DSA)是一種常規(guī)的、成熟的診斷方法。方法是在病人的手臂或大腿穿刺動脈,通過股動脈或橈動脈進入一細而柔軟的導管,并將導管進入所要顯示的腦動脈,注入造影劑,同時連續(xù)拍照,記錄造影過程,通過電子計算機輔助成像,使腦部的血管圖像清晰顯示在電視屏幕和X光片上以診斷腦血管疾病。
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病檢查,是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如何治療顱內動脈瘤?
破裂出血的病人需盡早治療;未出血的病人,需神經外科專業(yè)醫(yī)師根據病人年齡,健康狀況,動脈瘤的特點及破裂風險等而定治療計劃,是否早期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開顱夾閉手術、介入栓塞、復合手術三種方法。
1.開顱夾閉手術:從腦組織自然間隙分離到達動脈瘤,選擇合適的動脈瘤夾夾閉瘤頸,將動脈瘤隔離在正常血管之外。
2.介入栓塞,也稱為血管內治療,通過股動脈、橈動脈、頸動脈穿刺插管后將引導管或遠端通路導管送至病變側血管(頸內動脈、椎動脈等),進行多角度造影及3D DSA血管成像,根據造影結果制定合適的手術策略,在最佳工作角度下做手術路徑圖進行治療。對于瘤頸比較窄的動脈瘤,將微導管良好塑形后送至動脈瘤腔內進行單純的彈簧圈栓塞即可;對于瘤頸比較寬的動脈瘤或大動脈瘤,則多需要采用多微導管、單/多支架、球囊、密網支架、“自膨式動脈瘤瘤內栓塞系統(tǒng)(WEB)”等技術輔助下彈簧圈栓塞。
3.復合手術,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復合式手術,結合兩種手術的優(yōu)勢,以保證手術更安全。
上一篇:沒有了
心血管臨床醫(yī)學中心 神經科臨床醫(yī)學中心 外科臨床醫(yī)學中心 腫瘤臨床醫(yī)學中心 消化臨床醫(yī)學中心 婦產科臨床醫(yī)學中心
世博高新醫(yī)院是淄博市高新區(qū)與北京世博金都醫(yī)藥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一家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現代化三級醫(yī)院。